一聚教程网:一个值得你收藏的教程网站

热门教程

读书心得《孩子,别慌》

时间:2022-06-30 23:02:43 编辑:袖梨 来源:一聚教程网

有美国斯托夫人执笔的影响亿万美国母亲的读物《斯托夫人教子书》;有日本东京教育学博士佐藤学编著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有中国学者编纂的《像犹太人一样教育孩子》;有台湾第一爸爸李伟文的亲子力作《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还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先生的两本《孩子,别慌》《有尊重才有教育》,其中我认真研读了《孩子,别慌》这本书。一开始,书名就深深吸引了我,让我产生在如此之激烈竞争的背景下还能怀揣这般冷静呼吁孩子科学避免“童年恐慌”的思想的疑惑,于是我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
书分为八个部分:一、捍卫童年;
                二、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
                三、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
                四、每个孩子都可以成功;
                五、改变教育从改变关系做起;
                六、让孩子在体验中快乐成长;
                七、儿童健康成长需要因性教育
                八、权威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成才率最高

    也让我第一次听到“童年恐慌”“微环境”这样的词,知道所谓“童年恐慌”是指儿童因面临巨大压力难以理解、难以承受而出现的一种较强烈较持久的焦虑心态;而“微环境”就是孩子密切接触的小环境,尤其是父母等经常生活在一起的亲人。孩子年龄越小,微环境就越重要。父母其实才是孩子发生“童年恐慌”的主角。
    由此我联想到现在的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实际上,作为父母都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未必是考试成绩最棒的人,那些学历不高却善解人意、富有责任心的人可能大受欢迎,如果再拥有生活情趣和幽默感,那简直就是天使。父母们也许不知道,孩子的童年如果是快乐的、自由的,他就有无限的张力。所以童年时候,孩子贪玩一些,成绩差一些或者犯一些错误,都是正常的,天塌不下来,何必火冒三丈或者忧心如焚呢?我想有如此开明心态的父母就真的算是心理健康的父母,就完全可以消除孩子的童年恐慌吧。试想,当您微笑着对焦虑不安的孩子轻轻说一句:“孩子,别慌”,您就给孩子带来了希望和力量。如果您总是说“孩子,别慌”,您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就会如同英雄一样。两代人的共同成长,两代人的幸福之路或许就从此刻开始了。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对儿童教育从哪里来的探讨。孙教授提出:儿童教育不是从成年人的大脑里来,也不是从书本里来,而是从孩子的需要中来,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就是最重要的教育。我们应该把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和发展儿童作为儿童教育最神圣的天职。
是的,“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在我心目中,现代教育一定是离人越来越近的教育,绝不会是离人越来越远的教育。是否有利于人获得尊重和自由,是评价教育好坏的根本标准。我们需要特别了解儿童和尊重儿童,儿童教育首先不是教,而是观察和倾听,教育儿童就应从发现儿童做起。毕竟,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人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是个性的充分发展。尊重天性就是尊重生命的需求和成长的规律,这是教育最基本的原则。
    我最欣赏“童言无忌”中的那段话:我们要允许孩子在童年有一段呆呆的、梦幻般的、爱玩的、胡说八道的时光。因为童年本来就是那个样子的。记得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的,经常说出让大人都意想不到的话,但父母并没有过多指责我表达的不当,却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我可以说自己有过童言无忌的时光。的确,童言无忌的孩子才能保持自由探索的天性,尊重儿童最起码的原则就是让儿童开口说话,而所谓的“胡说八道”其实就是另一种童谣。有些童谣是灰色的,尽管如此,它也是儿童发泄内心压力的天才表现,也有自我保护的功能,只不过它是以幽默的心态来面对世界。当然儿童需要优美的童谣,可是,没有丑哪有美?
因此,当你想要因为灰色的童谣批评孩子的时候记住这样的话:要做孩子的法官,先做孩子的律师。(当你想批评孩子的时候,不妨现在心里为孩子辩护。)
我们那时还特别喜欢小丑,一种在大众眼里不美的东西。现在想想终于知道原因了: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小丑,他们在长大的过程中,有太多与小丑相类似的经历。小丑往往是善良的高尚的,也是智慧的勇敢的,他们是儿童的朋友。如果学校能把“小丑节”与儿童节放在一起,那就真是孩子的福分了。于是假期总会嚷着让父母带我们去广场,去任何一个小丑出没的地方观看。由此我又想到了所谓假期的本质:应该是让学生过一种不同于学校的生活,其关键是给学生深刻的关怀,为其提供均衡发展的空间。当时我觉得看小丑表演就是假期最值得期盼的事儿。
    在“玩是儿童的权利”中我读到:所有小动物都没有学校,它们的本领怎么学来的呢?从玩中学来的。玩中有许多技能,技能关系到生存。如猴子爱跳着玩,从很高的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跳过去就是生,跳不过去就是死。原来,会玩还是一种特殊的技能,关乎生存。而这一切完全出自于孩子的好奇心,我们要调动孩子的好奇心,因为它是巨大的能源,它能让懦夫变成英雄。
就像绘画中所说的“放胆才有好作品”,作为师长不能过多限制孩子学习和娱乐的权利,如果学习绘画的孩子只知道依赖网路和相机,那样创作不出原汁原味的作品,要“放胆”就要随身带速写本!
    在讲到改变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的时候我明白:真正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是最大最好最持久的教育资源。孩子学习能力的种子也许大部分是在学校里生长,但是道德的种子,其生长是艰难的,它有家庭先天的土壤,也是最容易变形的土壤。父母的魅力不在于蛮力下维持的权威,而在于通过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孩子,,使孩子能够独立面对秘密,并从容、恰当地处置。
    在讲到关于孩子自我控制力的时候他说:自我控制能力比智商更重要,中国培养了太多不能等待的孩子。是的,有求必应的父母并不是绝对的好父母,无求也应的父母更加缺乏一定的智慧。当一个人的需求被过度满足的时候,他的快乐也会被随之剥夺。因此,哪怕对自己一点小的克制,都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
    以前就曾听说过:关于控制力,往往高智商的人更需要高情商,否则可能会有高风险。正如苏格拉底所说:越是禀赋好的人,越需要受教育,否则,好的禀赋就会使人变得难以驾驭。自制是一切德行的基础,即使是智慧,放纵也是危险的。
   后来我又翻阅了《像犹太人一样教育孩子》,明白了犹太这个饱经苦难的民族拯救自己的秘密就是读书。于是我对读书做了如下思考:一个人的阅读史即是他的心灵发育史。席慕容说,其实书是给你看不见的,可是你应该特别心疼的那个灵魂作为营养的。是的啊,有读书习惯的人一辈子不会感到寂寞,没有读书习惯的人会一辈子不知所措。如果你想做好父母,就陪孩子多读书,如果孩子还没有能力自己阅读,那么你就要炼就故事大王的本领,哪怕您照本宣科,孩子也都嗷嗷待哺地渴望着,这就是书的魅力和价值。
    读到“因性施教”时我很有兴趣,因为我们一直在讲“因才施教”,“因性施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书中云:一个教育体质的好坏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使男孩和女孩的生命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民间流传“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话,在这里我才知晓它真正科学的涵义:富养并不是物质上的无线满足,女孩富养的本质是精神滋养要丰富。说的真好,每一个女孩来自不同的家庭,背后是千差万别的经济基础支撑,“富养”终究关乎物质,究竟应该是怎样一个度我们都说不清,而精神滋养却没有绝对上限,因此“精神滋养要富养”是科学的。说到性教育。它不是禁欲的教育,而是爱的教育,是真善美的教育。生命的本能是人类文明最重要、最强大的动力,我们为什么总是视为洪水猛兽呢?实际上,只有爱才能让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只有爱才能让人勇敢奋斗、担当责任,也只有爱才能让人成为真正的人。在童年时期,男孩和女孩之间的相互关系越是细致入微、精神关怀越多、越是亲切诚恳,则性本能就会变得越深刻、越高尚。这或许就是异性交往的启蒙,在两小无猜的体验中理解和尊重异性,使人生变得美妙而成熟。所以,爱情是青少年的必修课和基础课。
    平衡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平衡的孩子。把一个年轻人日益滋长的欲望完全看成理性教育的障碍,这是多么狭隘的眼光啊!我们始终要从天性的本身去寻找控制它的适当的工具。
上学期开学几个星期甚至一两个月我们都在强调课堂的常规教育,知道如果教育能从有声到无声该是多么理想啊。由此我想到家庭教育:一等父母用眼睛教孩子,二等父母用嘴巴教孩子,三等父母用拳头教孩子。在新的学期中我打算将生活即教育(即让学生在体验中,尤其是让学困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快乐成长)的理念贯彻到教学中去,因为一个没有成功体验的人,对成功是不会有追求的,而我希望他们都能取得哪怕只是小小的一点成功。
我还会更加智慧地运用评价手段找到适合每个孩子自身最健康的发展。把表扬做到恰到好处即能够及时、具体、准确。
我始终相信:把百次训斥改成百次唤醒,一个难以想象的好孩子可能就站在了我们的面前。所以,孩子,别慌!
我始终相信:没有任何一位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只懂得ABC,却不认识五谷杂粮;没有任何以为父母不知道梦想就是孩子的翅膀,少了它谁都要变回爬行动物......所以孩子,别慌!别怕疼痛,你看那破茧而出的蛾子,如果未经破茧之苦,它们就不会飞,蛾子破茧时是翅膀在充血,撞来撞去它练就了力量,长硬了翅膀,才能真正飞翔。
    孩子,别慌!你一定可以到达你要的天堂......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