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教程网:一个值得你收藏的教程网站

热门教程

树立良好品德 融入现代社会

时间:2022-06-30 22:58:24 编辑:袖梨 来源:一聚教程网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在教学中要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增强活动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几点浅薄之见。

(一)书本内容与本地区的实际相结合,充分体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实性与社会性。例如围绕热点时事新闻,进行专题讨论。在这项专题讨论活动中,我选择了大家共同关注的"钓鱼岛"和"雾霾天气"两个问题,作为教学内容。果然,由于这两个话题是当前社会生活的焦点,学生谈兴高涨,各抒己见。我又将学生分为两组展开辩论,允许不同看法的存在,增强了学生分析时事的能力。而作业则是就这两个问题与父母展开讨论,是课堂得到了延伸。

(二)增加符合学生特点、来自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因为德育不仅仅在课堂上,它蕴藏在学生多彩多姿的生活中。在我讲授《美化家园》一课时,我首先请学生观看调兵山美丽的景色,宽敞干净的路面、广场,生态大路,大庙都是那样整洁壮观再让学生看看布满垃圾的小河,塑料袋满天飞的街道,这样对比鲜明的视觉效果,使学生自然而然生发出两种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决心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垃圾,科学合理的对垃圾进行分类,为美化环境,共建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看作一种资源,"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如《我为集体添光彩》课,我利用班级内的布置作为我的课程资源,同学们得的奖状,集体照片,设计的板报等等,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为集体做贡献是多么光荣的一件事。增强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这样因地制宜的创造性使用教材,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所提供的各种手段,把生活搬进课堂。例如,在《品德与社会》"爱是回报"一课时中,我拍摄了学生家庭生活的小片断,将学生的切身生活作为教学内容搬进了课堂,增加了教育的真实感、亲近感,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教一定要通过作用于儿童的活动来发挥影响,学一定要成为儿童通过活动的主动构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载体即是活动,教师要设计、安排、组织好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给学生一个自然真实的活动场景,让学生置身于其中,有所思考,有所体验,而后有所感悟。如表演、操作、小品、游戏、实践、调查等活动形式,让儿童能够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活动中去探究解决问题,并在过程中掌握课文内容悟出做人之道理。活动时一要贴近儿童,二要突出目的性,三要注意活动有序性,四要注意活动参与性,五要注意在活动中的探究性与交流性。如学习《我来学当家长》这一课时,可以预设一个星期按学生在家长帮助下学习记账,给学生设计好一个表格按学生记好收入和付出。授课时,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从中悟理,学生会很快得出: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方面帮助学生懂得合理开支,树立节约意识,增进对父母劳动的尊重;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小就了解家庭经济的来源与支出,懂得量入而出,也为将来进一步承担起家庭责任打下良好的基础。再如学习《我们的学校》时,将课堂带入课外,引领学生走入校园,在实地中感受,在欣赏中激情。

(六)《品德与社会》主旨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是为了"悟行","悟"是基础,"行"是根本。因此,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把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道德规范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在社会活动中发展品德能力,形成良好的习惯,自觉防止和克服"能说不能做"的现象,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在大自然中体验。带着知识去体验生活,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的展现与提升自己的智慧,同时享受创造带来的生活。如学习《诚信是我的朋友》一文后,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再回归社会生活,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如当学生再不完成作业时,当学生做了错事时,可让学生重温课文,引领学生将课本知识带入实际生活,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进一步明理,学会做人,这就达到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目的。

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品德的内化不是凭空实现的,要以一定的内容作为载体。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

 

热门栏目